以创作为生命。
成分查询请看置顶,感谢。
银英/琅琊榜/科幻/方舟/三国

芳华水恋

© 芳华水恋 | Powered by LOFTER

【靖苏/丕司马】梅山闲话(文风扭转作品,一发完)

*靖苏/琰殊看前朝丕司马的故事

*大概是个“说故事”的文风

*凌晨在电梯间肝针灸学时拿着手机一气呵成写了2k字……


PS:笔试255/400,过了,但是没有到260,所以周末杏林只有一更啦233(当然我最近肯定加油更杏林,只不过不一定做得到日更而已)


靖苏文总目录戳我


  “像人家那前朝的君臣一样,什么事儿都敢托付出去,临终连孩子都交了。”萧景琰这么说道,“虽然说作为皇帝来说四十岁死是早了点,但再怎么说,人家司马仲达也为他守了这半辈子的江山,最后葬到了一个山头上,这也算值了。”

  “以后估计是景禹哥哥继承大统,景琰你就收收你的痴心妄想,老老实实做你的兵马王爷。”林殊不屑,“要不就跟我一起,出去带兵打仗。我也不求什么共葬钟山之类,求个能和你共死就完了。”

  “你说今天我们为什么总在说什么死啊死的事儿?”

  “谁知道呢。翻本史书你就能伤春悲秋,我也只能奉陪到底。”林殊望天,坚决不拿正眼看人。


  说过几次生死的事儿,他们也就当做是翻前朝《三国志》的闲谈罢了。却不知这十三年后梅长苏只手将金陵城搅得天翻地覆,倒像是他故意应了当年萧景琰那些君臣的话。

  后来想想还真差不多。不过当年还是东汉的年头,坐在龙椅上的还是被挟着令诸侯的傀儡刘协,曹操没有称帝,曹丕不能称皇子罢了。而且萧景琰是老七,曹丕是老二,又或是司马懿为曹操从河内温那地儿生拉硬拽而来,梅长苏可是抱着复仇之心自己跑来的金陵。但算起夺嫡这码事,还有这皇子谋士的身份,就算是有那么点区别,也算不上有天差地别那么大。

  只是后来萧景琰和梅长苏又谈到前朝那对未同生共死却能一起坐在首阳山头看洛阳城的君臣,梅长苏倒是比当年林殊的想法大有不同:“你没法做人家那开国皇帝,但如今大梁这样子,倒是可以治理个百废俱兴出来。我就算了,虽然也许能算得上有点司马仲达那般谋略,但到底我现在也只是个书生。你要说梅长苏和林殊加到一起,兴许还更像一点。”

  “我就想学学人家那关系,不说什么加侍中之类的事,单就首阳山上这一条,就够我羡慕半天的。”

  “你要是想,我以后就陪你坐山头喝酒,看看这金陵能变成什么样。”

  “还是别了,山头风大,我怕你这身子骨儿死了都能给吹散。”

  梅长苏恨不得含笑给萧景琰一拳,但拳锋击到了衣物终究停下,他还是没法像以前似的和萧景琰随意嬉笑怒骂。心里有着一层君臣的窗纸,就算萧景琰想撕掉,他梅长苏也不会同意的。

  再怎么说,从前永远是从前。林殊之骨早就碎了,重新活在世上的是梅长苏。而他把萧景琰亲手扶上了太子之位,若是一辈子困在这君与臣的死局里,倒不如回江湖来得痛快。


  情到后来大概也就淡了。只是萧景琰这辈子都忘不了他把梅长苏遗骸亲手下葬的那一天。

  前朝的君臣,是君比臣先走了二十多年。这倒好,换到他萧景琰身上,倒是为君的他送了为臣的梅长苏一程。

  稍想想,曹丕比司马懿小了八岁的光景,而梅长苏比他小了两岁。年少的那个先走,这一点竟然一样。

  所以说怎么着也没法复刻那对儿乱世中的君臣,但萧景琰也从未把梅长苏真正当过臣子看待,只是梅长苏自己解不开这死结罢了。萧景琰是个水牛,没那么灵巧的手给梅长苏解了心结,也就只能做做下葬的事儿,捧了这一抔黄土洒在梅长苏的棺椁之上,聊表他这三十多年的赤心。

  说情淡了都是胡扯。萧景琰以为自己淡了,可是每年他都念着梅长苏,到了日子就算日理万机也要抽身祭奠一番。司马懿在黄初七年后称曹丕作“先帝”,萧景琰想,他称梅长苏大概就只能用“旧友”这个词了,总不能有什么“先臣”之类的话,再说梅长苏也不是他的臣,而是一生的挚友。

  萧景琰有时候想,挚爱也不过就如此。梅长苏走后,他心里就像被墓上的土填满压实了一样,死沉死沉的,还不透气不透光,谁都进不来。土里面埋了个人,大家都知道埋了谁,萧景琰也就不用多说了。他揣摩着司马懿送走曹丕之后的心思,揣摩来揣摩去,到底耿直水牛猜不透谋士一颗七窍玲珑心,但对旧人断不了的念想,他总归能确定下来。


  葬着梅长苏的山头上风的确不小。萧景琰端着杯酒坐那儿,给梅长苏留了一壶茶。他自己对着酒壶独醉时,似乎能看见边上坐了个白衣的青年,笑吟吟地看着他。他也不唤那人,只是自顾自地喝着,一杯接一杯,直到醉倒山上,过个一两个时辰醒来,晃晃悠悠回宫去就寝。周围暗处的侍卫没人敢打搅,就不远不近地守着,也就是履行职责而已。

  后来他颁了《终制》,还回头看了一眼曹丕当年写的那篇。也不想什么厚葬薄葬,只求能和梅长苏葬同一个山头,这就是他从少年来最高的希冀,再没什么别的想法。好歹他现在是皇帝,这种愿望都满足不了的话,这位置他也就别坐了。皇帝也是人,有点什么私心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又不是什么伤天害理劳民伤财的事儿,要是定了薄葬还省了国库的钱财,一举两得。

  又过了几十年,比司马懿守江山的二十五年还多了些,萧景琰终于累了。他寻思着,再过上些时日,他就能再与梅长苏相遇。神鬼的地界和人间不一样,说不定梅长苏在那边早已风生水起,但也有可能早就轮回转世,谁能知道呢?

  所以萧景琰到底有没有与梅长苏在那山上重逢也就成了谜团。只不过山上在那年之后长起了一山的梅树,冬季里凌寒傲雪,颇有些梅长苏当年的风骨,又带着一股萧景琰的刚硬之气。

  人们说,这恐怕是萧景琰和梅长苏两个人一起种下的也未可知。梅长苏在山上等了萧景琰三十多年,萧景琰也在宫里惦了梅长苏三十多年。这时间似乎是有点长,长到人们都可以把这段儿故事写下来讲给后人听了。

—完—


里面的丕司马梗主要有

1、曹丕生卒年187-226(黄初七年),司马懿生卒年179-251(嘉平三年)

2、曹丕薄葬于首阳山,司马懿死后也随了曹丕葬首阳山(我还去那个山头喝过酒)

史料: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节选

冬十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曰:“礼,国君即位为椑,存不忘亡也。……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

《晋书·宣帝纪》节选

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一如遗命。


3、史书上曹丕各种无限信任司马懿……

史料:

《晋书·宣帝纪》节选

(帝=司马懿 太子/天子=曹丕 魏武=曹操)

(司马懿是追封的晋宣帝,所以身在《晋书》第一篇而不在《三国志》,这是丕司马历史上最大的虐点……)

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曰四友。


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天子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帝留镇许昌。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魏武)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附个我15年去魏国圣地巡礼的游记其中一章关于首阳山的

《魏都旧事今不复,故人影迹亦难寻》第二章《首阳远眺 千年繁芜》


评论(30)
热度(182)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