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为生命。
成分查询请看置顶,感谢。
银英/琅琊榜/科幻/方舟/三国

芳华水恋

© 芳华水恋 | Powered by LOFTER

焦作洛阳初游记——魏都旧事今不复 故人影迹亦难寻(二、首阳远眺 千年繁芜)

  这一章应该是整个游记的重中之重了。

  因为,这一天的行程,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首阳山。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我三国里最爱的四个人,都葬于北邙。

  按照记载,曹丕首阳陵位于首阳山,司马懿高原陵同样位于首阳山。司马师峻平陵位于高原陵的西侧,只有司马昭的崇阳陵位置略偏南。这四座陵墓中,除崇阳陵之外均没有探出具体位置所在。

  打算上首阳山祭奠魏文帝陛下和宣王、景王,然后试着去找一找司马文王。

  早饭吃了小笼包子【。】和烧卖,之后去汽车站搭车去偃师。

  到车站买了票,进站之后问了一下去偃师的车在第四排,和坼坼刚走过去就发现那边有人招手喊说是不是去偃师的,去偃师的赶紧上。

  于是我俩紧跑慢跑冲上了刚发往偃师的车。

  车上没啥人,都是靠路上带人的。

  这里特别感谢一下Mizuki酱提供了上山攻略。从偃师车站下来之后没找到攻略里说的五路车,就搭了三轮车去上山的路口。


  路口有一小段比较陡的坡,上去之后是这个加油站。

  然后顺着右边的路走,往舜帝庙方向去。此处最好开百度地图之类的定位,否则有一定的可能性走岔路。


  图扭了我不管了啊!!!

  

  山上的牵牛花倒是很好看。以及一只不知道品种的蜂类。

  坼坼表示首阳山上有蛇精!!


  之前来的时候查天气说是阴天,然而真正的天气却是多云,还有阳光,略热了点。

  放点路上的图。




  按照指引看到了疑似舜帝庙的建筑。



  说是要穿过去然后在两边山头上面找伯夷叔齐的墓碑,然而我们最后发现,因为我喜欢走野路,所以其实是直接从后门进的……也就是说其实已经穿过去了噗。

  

  我就顺着穿过去的方向试图走草丛查找,但是坼坼穿的不是运动装不太好过去,于是最后还是下去走了土路。她问得伯夷叔齐墓碑就是不远处的亭子,于是又顺着土路去了亭子。

  稍作寻找,便发现了碑。



  碑作为基准点,向东曹丕首阳陵,向西司马懿高原陵。而峻平陵位于高原陵西侧,则再向西应是司马师。

  以下三张,依次文帝陛下、宣王、景王。




  给文帝陛下专门带的葡萄……先拆开的两小串是因为拍照好看【后来放的不好看了】

  在山头上絮叨了很久,说了不少话。

  无非就是说终于能来看你们之类的。

  是啊,终于能来看你们了。想了这么些年,终于到达了最终你们埋骨的地方。

  最早喜欢上司马懿,再到萌上丕司马,喜欢上曹丕,首阳山便一直是因缘之地。真的是跨越了二十五年时光之后,在同一座山上重逢。至于这朝堂,这国家,究竟如何,已经与他们无关了。

  和不止一个基友说到他们薄葬的事情。最后都得出一个结论:

  他们,也许真的不在意有没有后人来祭奠。不用留下丝毫的痕迹,与天地融为一体。只有魏晋风骨,才能如此洒脱。

  在一千八百年前,说不定他们真的什么身外之物都没有带到土里。只将自己托付于天地之间,山林之中。

  一千八百年后,我在首阳山上,举目眺望。

  城市繁华,尽收眼底。


  感慨一下文帝陛下的选址是真好,视野无比开阔。

  首阳远眺,千年繁芜。

  下山之后准备去找司马文王。

  百科:崇阳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前杜楼村以北的枕头山,是“路人皆知其心”的晋文帝司马昭的陵墓。该墓地在杜村北1.5公里一座无名山丘的南坡,山丘后跨过一带洼地即拔地而起的平顶山峰枕头山,山丘前面地势逐渐下降,与低平的伊洛平原衔接,视野极其开阔。

  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找地方。

  下山之后在路口拦到一辆五路,说要去前杜楼,售票员让我们在城区里下车之后转二路车去前杜楼。

  然而进了前杜楼村之后发现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办。试着一直往北走,倒是见到了杜甫墓。但是问村民关于司马昭却并不知情。



  一直走到了如下的地方。

  村民说不知道枕头山,但是北边有马鞍山。坼坼分析按照形状来说很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然而第一是坼坼体力值不足,第二是确实这个探寻的难度略大,于是到这里我们就折返了。

  所以,没有祭拜成子上大人。

  然而这个锅我不背。都在首阳山头多好,一次就拜完了。

  这是此次行程里唯一的遗憾。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要重寻崇阳陵。


——————————————————

首阳旧韵·曦画


曲:伊福部昭《二胡阳炎之千秋恋歌~予感》

词:芳华水恋


纷争从来难解 却有谁分辨

风尘过 留一纸云烟

起笙簧 声鼎沸

梦里记流年

身后事 断牵连


付尽余生残年 炎凉曾看遍

如今机巧不须算

金鼓已寥远 首阳风暖度乡关

问此心 可是无憾


向浮世暂偷眼 几世功名散

聆悲歌 难记烽火起何年

殊途遇 同归还 是非业 付笑谈

半生战 洒落笔墨留江山


静听江河潺潺 荣辱且轻言

朝暮间 共看天下多悲欢

流云笼烟霞 月起东山映凡间

对陈杯盏 重得当年酣

愿从此后 携手度暑寒

——————————————————

  其实本来想放这首的歌词的。【https://5sing.kugou.com/fc/9158885.html】不过觉得首阳山重逢还是用上面放的比较好。


  去了趟首阳山镇,想盖邮戳,但是因为不给在空白地方盖,邮局管邮政的又没营业不能贴邮票……无奈只能在明信片的地址栏写了学校的地址然后盖了戳作纪念。

  嗯,明信片是六代的丕&懿&师&昭,一人一张。


  镇子很小,也就是一条主路。在邮局边上拍到了奇怪的东西……


  想到了东关之战阿昭做了背锅侠……(我还是习惯说东兴耶)


  继续拦车,往白马寺方向。那边可以去看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在白马寺门口吃了点东西,发现走过去还有一段距离,就拦了出租车过去,我们执意要往东走,发现似乎不对,司机师傅把我们带回西边一点拐到边上,说其实这一大片都是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也就是些残垣断壁,然后围起来不让随便靠太近,种上东西,保护起来。于是隔得远远的拍了几张,都是残垣断壁罢了。



  发两张出来。

  一千八百年后,已是沧海桑田。几段残垣,些许地基,代表着这里还曾经存在过一座城池。

  这已经够了。

  回想首阳山上所见城市繁华。再看这故城沧桑,无非是光阴流转罢了。兴衰自有天数,不必悲哀亦不必叹息。若他们能看到今日光景,不知会有何慨叹。


  回洛阳后,在车站等坼坼去卫生间时候发现萌猫一只。




  再访丽景门,这次上了趟城楼。城楼上就一个帝王馆抱着去看看魏晋时期的几位的心情去看的,想不到曹家前三位躺地上了啊喂23333之前Young妹子说子桓躺地上了,结果过去一看,明明是曹总、子桓和叡儿都在地上x

  扶起来拍了几张。


  照明不好,然后没有脚架没法打灯,于是凑合看吧……

  
  那天的光影和云非常漂亮。拍了些图,稍微调出了大片向的效果。大图回头我单发一篇。





  前三张是在丽景门城楼上拍的,最后一张在下面街上。

  然后两个人在丽景门吃吃喝喝,不提。


——————————————————————————

  三国粉里面,魏国粉本来就相对少些,粉曹丕或者司马懿的人已经不多了,粉到司马家第二代的少之又少。

  司马家总逃脱不了世人所谓篡魏的恶名,然而那又如何?若不是司马懿高平陵一变除曹爽集团,恐怕魏国时日无多。纵使司马家从此重权在握,亦是曹氏日渐衰微,兴衰更替之理。况且,比起以杀戮为法改朝换代的残酷,这样应是好的多吧。

  其实曹丕也逃不脱篡汉之名。世人眼中,他武不及曹操,文不及曹植。他没有父亲和四弟有名。的确,他不如父亲那样有豪杰之风,也不如四弟留下才子佳话。然而,他能成为魏国的开国之君,这就已经足够了。一国之主,君临天下。所谓篡汉,也不过是历朝历代更迭之一,何用篡字?

  在世三十九年,在位七年,世人不曾见得他有多少战功,也不曾见得他有多少风流轶事,便经常将他忘却。反倒是七步诗故事中塑造的恶人兄长形象倒是更广为人知。殊不知,如曹植般文人,怎配这帝王之位?而曹丕,不甚张扬,自有分寸。终亲手结束东汉时代,中国历史从此真正进入三国时期。

  而如首创七言诗、文学批评史上开创专篇论文等,又是一番风华了。


  司马懿我却一时想不起来谈什么。后世多争议他是否忠于魏。于我眼里,仲达一世为魏臣。

  曹魏到后期衰落,如曹爽等人腐蚀朝堂。若无他支撑,恐怕早已危亡。虽说其子孙终覆魏国,然那不是他刻意为之。在那个时代,一个国家从内部的崩毁,无法避免。他,只是努力去守护这名为魏的江山。

  世人说他狡诈阴险,世人说他狠毒诡谲。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历史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后人评说,亦不过是无关当年的言语罢了。


  我最想谈的是司马师。三国最喜欢的四个人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位。

  前有父亲司马懿,后有弟弟司马昭。他的名声,完全被这二人掩盖。若不是去世太早,也许这天下将会是他的天下。

  我绝不同意仲达有反心,然而子元,他是意指天下的人。

  他的一生除非如我这类粉或是历史专业,事迹恐怕都鲜有人知。这一生是短暂而悲情的,充满了太多造化弄人的哀伤。其弟司马昭也曾言道“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为晋奠基者,司马懿或许是无可奈何,而司马师,我认为是真正的奠基人。

  不谈前事。父亲司马懿于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去世,他承父业以抚军大将军辅政,次年,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从嘉平三年开始,短短四年时间,合肥新城破诸葛恪,斩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废曹芳立曹髦,还有东兴败战后不追责其余人只削去当时都督司马昭之爵位,平文钦、毌丘俭之乱等事,无一不现其手段之高明毒辣。

  乱世之中不需要怜悯,弱肉强食是定则。

  然而,也仅仅这四年时间,他就因为目瘤疾发作而逝世,时年四十八。(汉建安十三年至魏正元二年,208-255,虚岁48)

  晋书记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

  我不敢想象,这样的一个男人,究竟是承受了怎样的痛楚,才会到将被子咬到破败的程度?而到了这样,身边人都不知道。这样的忍耐,让我读到此时一阵心痛。

  正元二年的春天,司马师将他从父亲那里接来却没有完成的那条通向晋的大道,留给了司马昭。

  他离开之时,还未到知天命之年。


  最后说几句司马昭。

  他恐怕是司马三父子中承担恶名最多的。同时,我也认为他是最洒脱的。就如同他的墓葬特立独行的位于首阳山西南边地势较低之处,而司马炎、司马衷却又靠近了之前几人的墓葬位置。子上应是看尽魏国兴衰,只愿静静的长眠。后世有什么评价,他都不会在意。

  他只是完成了他该做的。父亲和兄长为他已经铺垫好基石,他所要做的只是一直走下去。

  这也是他生为司马家人的宿命。

  他不似父亲背负着魏国河山的重担,也不似兄长意在这国家权力的巅峰。他有司马家与生俱来的才能,尽其能,而完成其使命。


  一有篡汉之名,一有篡魏之名。

  那都是各家言语罢了。

  说来,我喜欢的这四位,可以串起从220年建国到266年覆灭真正的魏国史。虽然司马昭逝世于265年,但是正如当年曹操于220年初逝世而年末曹丕代汉立魏一般,他已经将一切都准备好留给了司马炎。

  在那之后,是晋朝。

  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评论(14)
热度(77)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