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为生命。
成分查询请看置顶,感谢。
银英/琅琊榜/科幻/方舟/三国

芳华水恋

© 芳华水恋 | Powered by LOFTER

【靖苏】概率云

*4k合作梗,原梗来自 @朝夕云梦 

*硬科幻,短篇一发完


(半夜爬起来疯狂码字51分钟3k字我也是可以的2333)


靖苏文总目录戳我



  “相遇因概率而存在,而时空中的量子波函数终会坍缩。宇宙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在那之中总会有你与我重逢的那一种。”

         ——选自《迪拉克海之潮汐》,2264年2月第1版


  “你再说一遍?”

  梅长苏低着头,不敢直视前来通知他这个消息的人。

  “萧博士在C3量子反应区第135次启动时不幸被卷入反应中心区,目前该区域内已无常规生物反应。”

  他已经听了第三遍这句话了。直到这时,他的眼泪才从眼角落下来,也仅仅是一滴而已,除他自己,没有任何人知道。

  “我清楚了,大家都回去工作吧。”

  “您真的……”

  “我没事。今天C7反应区是第十次启动,这也是我们对于量子态生命体研究踏出新的一步,记录好数据。”

  “……明白。”

  这一天的工作全部结束,梅长苏将自己从工作机器的状态解脱出来,如潮水般汹涌袭来的悲哀一瞬间将他淹没。量子物理实验所的工作刚进行到对于生命体量子态的实验,从C7往后的反应区总启动次数加起来还不足五十次,就出了这么一次事故。一方面,这是对实验所的重大打击,这不仅仅是安全事故,更因为是在事故中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另一方面,对于梅长苏来说,他比整个研究所失去的更多。

  他失去的是爱人。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在反应区中被用作实验的动物会以量子波函数概率云的形式存在,更多的观点倾向于那些动物都已经死亡,只不过组成它们的物质还以量子态存在而已。而梅长苏是研究所里的少数派,他认为这些生命依旧存在,只不过很难被探测,在今后的实验中会出现探测的方法。即使多数人认为这个想法太过乐观,然而如果这种观点被证明,无疑对于当前的量子理论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反应区还在一次次按部就班地启动着,探测器们作为观察者,忠实地记录着不同的实验数据。

  那天之后,梅长苏几乎没有回过宿舍,连洗漱都在研究所专为夜间研究人员设置的盥洗室进行。用他同事的话说,他把家搬过来了。

  可一位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者又有什么家呢?梅长苏想,唯一能证明他存在于世的人已经到了另一个由波函数组成的世界去了,他所需要的资料研究所里都有,维持生命活动的保证研究所也能供给。这对他来说就足够了,后半生就算都留在这里,也无所谓。

  “你们回吧,今晚的数据我看着。”

  等完了最后一组记录,研究所的工作区已经不剩下什么人。梅长苏在休息室架好了他的床,躺下来,想着明早起来早些去实验室。

  关了灯,他还没有睡意,只是闭了眼而已。休息室一片寂静,梅长苏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

  以及,纸笔接触的声音。

  “是你吗?”梅长苏下意识地问道。

  没有回应。纸笔的声音仍然在继续响着,梅长苏没有睁眼,他知道现在他的状态还是一个弱观察者,如果真的有人存在,那他在睁眼的一刹那就会变成强观察者,而那人的波函数就会坍缩,迅速消失。

  他想知道,那张纸上留下的是什么。

  纸笔声在几十秒之后结束了,梅长苏判断那声音来自于他右边的茶几附近,他摸着黑靠过去,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照亮了茶几区域。

  那上面有一张刚才没有的纸,在梅长苏的视线接触到的一刹那开始变得透明。梅长苏以自己最快的速度阅读着那张纸上的内容,刚开始是几个汉字,“引力波”、“磁场”、“二维异常值”,后面则是几行函数和公式。纸条连着字迹在空气中飞速融化,梅长苏只能确定他记住了那上面关键的部分,一些细节还需要推导。他用最快的速度打开大灯,从一旁的储物柜里拿出纸笔,将他还记得的那些内容记录下来。

  直到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回想起方才那张已消失的字条,才发觉,那字迹是萧景琰的。

  萧景琰写引力波的“引”字时,右边的一竖会特别长。

  “维”字的一竖也是,而“场”字左边总会写的像个“t”。

  梅长苏彻夜未眠。

  他满脑子是那些公式和函数,中间有几个来不及阅读的细节,他需要白天用计算机去推导。实际上他现在就想去实验室,只是考虑到现在已是深夜,若是通宵势必会影响到明日的工作,这才作罢。

  睡前他看向墙上的电子钟,“2127”这四位代表年份的字无比显眼。

  二十天后,梅长苏提出的“引力波-磁场二维交互探测理论”被证实可以探测出一块较小区域内量子态生物的存在情况,并且在几个进行了动物实验的反应区被多次测试验证。只是这样的探测只能知道有没有生命体的存在,却并不能反应出这个生命体在被量子化之前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那本身就是量子生物,从没有存在于当前的世界之中。

  萧景琰还能以量子态存在这件事立刻成为了机密,只有研究核心的一些人知道。梅长苏自愿申请进入了生命体探测专项组,这比起他们之前做的量子态生命体研究更深,也涉及更多的高级机密。

  “一旦你进入这里,就代表着与世隔绝,是否可以接受?”

  “我接受。”

  梅长苏微微笑着,在文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姓名,边上是红色的手印。

  如何分辨量子态下的各种生物以及如何向量子概率云中传递信息并得到反馈,是专项组所要做的工作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部分。根据梅长苏的描述,在不违反伦理的情况下,现今唯一可以接受人类信息的,就是在事故中不幸遇难的萧景琰。

  于是专项组试图传递信息过去,却始终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在梅长苏得到萧景琰消息之后三个月,他们又分了三四次得到了一些零碎的信息,是其中几个关键的参数计算方式,以及对于之前研究中某些瓶颈的指点。在代入萧景琰运用相同方法传递来的公式之后,他们发现对于量子态生物的探索可以发展到分辨其体型大小,以及大约的智能水平的程度。但令人沮丧的是,作为智能最高的人类,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式来测定。

  “他是一个幽灵,我们没有办法主动寻找。”专项组里有人这么说。

  梅长苏对这样的话不置可否,他明白,量子态的生物存在方式和眼前所见的这些人或者别的动物完全不一样,也许出现在他们身边一次,萧景琰就要经受成千上万次波函数的坍缩,才能获得那么一次出现在合适位置的机会。他本身已经以概率存在,而这概率云早就扩散到了全宇宙,能够出现在这里,是他自己在对抗上帝掷下的骰子,将那微小的出现概率尽其所能地提升。

  他也许存在于这里,也许存在于宇宙的尽头。

  后来萧景琰的出现越来越少,留下的信息也越来越零碎。可以看出来,那些字条是在极度匆忙中写下的,甚至只是半个公式、四分之一个函数,连最后一笔都没写完就戛然而止。

  “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他的概率云在研究所会稀薄到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有另一个智能生物也进入量子态,能不能和他相遇?”

  在梅长苏消失在C7反应区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某一个工作日的清晨,第一位走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桌子上有一张纸条。最开头用黑色的笔写下了五个字:

  “我们重逢了。”

  在那五个字之下,是密密麻麻的公式。这位科学家来不及用任何方法记录下这些正在消失的影像,只能调动自己全部的脑细胞去记忆。他如同扫描仪一样从上到下阅读着这些字样,当他阅读到最后,想要回头再看一次时,那些字迹和纸条一起,消散在空气中,杳无影踪。

  后来这些公式和函数被证明是计算探测特殊值中不同生命体使用的,能够更精细地分析每一种生命体之间的差异,在理论上甚至可以分辨出人的存在。只是他们最终也没有发现,那两位献身科学家究竟身在何方。

  “他们或许已经到过了宇宙的另一端,看到了我们前所未见的世界。”

  “毕竟他们的概率云会扩展到整个宇宙,他们所能见到的,远比我们多得多。”

—完—


*总设定背景来自于刘慈欣《球状闪电》,开篇致敬杰弗里·兰迪斯《迪拉克海上的涟漪》

评论(13)
热度(79)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