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为生命。
成分查询请看置顶,感谢。
银英/琅琊榜/科幻/方舟/三国

芳华水恋

© 芳华水恋 | Powered by LOFTER

【文评】湮没在时光中的微尘

文评&生日礼物,送给 @江云逋 


指路原文:《手记》(第一部分)


  近日翻到一篇文章。

  如今信息化社会,用笔和纸记录下的事情已经很少了。这篇文章也被放在海量数据的一个角落,可是看名字,我想大概是有人把它抄录下来后传到了网上,而并不是作者直接发布的。

  兴趣使然,我打开了文章,匆匆浏览一遍发觉这篇文章读来有些意思,字里行间藏了不少秘密。趁着这半晌清闲,稍稍考据一下,也算是窥得些陈年时光,正如那些史书中的蛛丝马迹,或许能得些只由我一人品读回味的往事。

  原作者已不可考,但开头已经写明是一位图书馆的志愿者,这是这位志愿者在整理图书时写下的手记。大概是承载的记录太多了,文章仅以《手记》命名,但我想也有可能最开始并没有命名,只是整理发布的人不知道该如何起名能符合原作者的想法,才直接以最直接的文体作为题目。

  第一篇来自于7月14日,刚开始,“遗愿”两个字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一位明星主持人的遗愿之一是捐书?我不了解也不关注从前的明星,何炅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也很陌生。但我感觉,这大概是个有趣而细腻的灵魂。我不禁有点好奇,这位图书馆志愿者究竟看到了什么。

  最开头说到了批注。虽然纸质书依旧存在,但是大多成了收藏品,毕竟不方便携带,更多的人还是采用了电子书的方式。但我承认,写下的字,是带有温度的。可第一本被翻动的《舒婷诗》出现的笔迹并不是批注,而是一张纸片。我搜索了一下,纸片上的内容来自于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很浓,但纸片上写的是诗的第四节,恰恰是描绘对于爱情渴望的爆发点。在那之后内容就向时代的大环境发展了,选这么一节,一定有其用意。

  回头注意了一下,记录下来这张纸片是夹在《中秋夜》那里。又查了一下这首诗,里面有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要有坚实的肩膀

  能靠上疲惫的头

  需要有一双手

  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综合来看,也许这里藏着的是一段爱情。我想当年的那位手记作者也和我有了一样的想法,这才继续窥探下去。

  愈发凌乱的笔记,还有背面的照片。想到捐赠者的那个时代,那个还不够开放不够宽容的时代,再配合《会唱歌的鸢尾花》,我想,这里的感情是不被公开允许而无处释放的,便都倾泻在了笔迹之中。

  这是原作者发现的那个“模糊的答案”吗?

  我继续往下看。

  看到后面,另一个关键的名字出现了。

  发现这个名字时,我忽然想到前面说起小纸片里面有个“30号前记得买好生日礼物”。难道黄磊是月初生人?

  随手一查,果不其然,他是12月6号出生的。连生日礼物都这么认真的记下,之前那种隐约的感觉愈发明显。合作很多作品可以是很好的朋友,“灵魂伴侣”似乎也可以有别的解释。但就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里面绝不简单。

  我更感兴趣了。

  后面提到视频,我试着找了一下,但是没有找到符合描述的。可能是这么多年的信息洪流已经淹没了它,也可能是我搜索的关键词不对。但这已经是进一步的证明了吧,我不用再赘述。

  原作者竟然还附了《中秋夜》原文。

  早知道我就不费劲去查了……

  好吧,继续看。

  再往下就翻篇了,到了7月15日。一开头提到阿拉伯语把我吓了一跳,这可是个不简单的语言,反正在我看来长得差不多……很佩服这位何炅先生,能学一门这么难的语言。

  提到二位先生的书,而且黄先生送给何先生的每一本都在扉页上写了四个字。用的是“炅炅”这种昵称,到这算是差不多可以实锤了?尤其是后面提到那些眼神和小动作,伯牙子期,珠联璧合。

  我发现在这种我不熟悉人物的文章里挖细节是个挺好玩的事情,作者后面写到了关于乌镇戏剧节的采访。我用“乌镇戏剧节采访 黄磊”作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文章,题目叫做《黄磊留不住似水年华,还好留住了一个他》。

  “乌镇记录了黄磊的青春时光,也为他保存了许多珍贵友谊。有一个人,坚持每年都在乌镇与黄磊相聚,风雨无阻。

  “2013年,黄磊参与筹办了第一届乌镇戏剧节,何炅也来到了乌镇。他坐在那家叫“似水年华”的酒吧里,点了一杯叫“我等你”的奶茶。”

  虽然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作者说的那篇(我估计不是),但不可否认,乌镇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地方。被翻了许多次的杂志,应该也是何炅先生在杂志上看到自己心里的人谈起乌镇,忍不住要多看几眼吧。

  又查了一下《暗恋桃花源》,行了,二人共演,再加上这部话剧本身悲剧与喜剧交杂的独特结构,这一定是对他们极有意义的。

  书中夹着的纸片我能理解,因为是珍视之人写下的字迹,所以绝不舍得丢弃,一张张细细收藏。而且根据查到的资料,黄磊是表演系毕业,而何炅是阿拉伯语系毕业,在话剧表演方面黄磊先生的经验应该更足,我估计那些便利贴是一种指导、一种分析,也是二人之间的某种特殊联结。

  作者觉得酸涩,我也有些这样的感觉。毕竟回想起那个时代,我仍旧要庆幸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爱意,而不必顾忌他人的眼光。

  那句“明月深海,来时莫徘徊”我没查到出处,虽然想到了“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可是前半句暂时我没找到合适的内容去对应,只能先搁置下来。

  这里,忽然笔锋一转,写起了雷雨。明明开头时说的晴天,却忽来了夏季的瓢泼大雨。这就是场景烘托气氛了,曾经那些阅读理解里都是这样,虽未免有些过度解读,但这里作者写出来的确是令人心烦意乱的感觉,也正好给这段文字告一段落。

  我继续看下去,下一页是7月17日。

  16日发生了什么?大概作者是有别的事情吧,我可能是在前文里面找细节找太多了,看到这里空了一天都要想为什么。

  再继续往下看,开始倒不是说到批注或者纸片了,而是梦。这么一看,作者这两天应该是去补《向往的生活》了,也许还有别的一些二位先生合作的节目。这梦境是真实与虚幻的融合,真实的节目中又是亦真亦假说出的“爱”字,或许别人都以为这不过是节目效果,但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感情,只有他们自己明了。后半段梦境则是虚幻了,然而就连一个数字,何炅先生也要将它收藏起来。

  前文中那些写着数字或字母的纸,应该是这么来的。

  这里我很喜欢作者对于他/她自己的描述,无论是雨,还是辗转反侧,说得像答题一点,就是“很好地体现了‘我’内心思绪的混乱”之类的话。

  这一节里面很有趣的一段描写,是对于相片背后诗的字句的再次解读。这段解读更为形象化,几乎能描绘出那支笔写下这些字时的景象。到这里作者终于确定了那个答案,而《定风波》的插入是那么的恰当。

  “好不容易又一年

  渴望的你竟还没有出现

  假如成功就在目前

  为何还有不敢实践的诺言

  一辈子忠肝义胆薄云天

  撑起那风起云涌的局面

  浪淘尽沧海桑田

  你是唯一可教我永远怀念

  尝尽了似水流年

  你是我心坎里唯一的思念”


  天亮了。

  这是全文第一次出现明显的昼夜转换,从这里才继续之前读书的内容。后半部分主要的内容应该就是以批注交流了,正如我开头所说,写下的字带有温度,这温度是冰冷的数据无可比拟的。那是某种小心思,小秘密,只属于他们二人。作者提到“奇怪联结”,后来又分析二者的互补。因互补才完整,这是灵魂伴侣,也已经超越了灵魂伴侣的范畴。

  作者疑惑的问题,我也疑惑。这本书明明是某种亲密交流的见证,却也被捐了出来。所以作者将书收了起来,没有放到书架上让人借阅。本来提到“疑问无人能解答”,可我把文章翻到下一页,就看到了次日作者给出的回应。

  藏到最后,连自己也忘了曾经发生过。

  人最终会消逝在时光的洪流中,只有书页与字迹留存。我想起那本近百年前曾经名动一时的科幻《三体》,里面提到人类历史的博物馆,说到储存的数据终会丢失,而不丢失的方法,是刻在石头上。

  比起那用地质纪年来表达的时间,人类历史不过是短短一瞬。对于他们,纸笔已足够了。

  我没有想到,作者最后会烧掉那些纸片。但再想来,那也是最好的方式。斯人已逝,那些只属于他们的记忆也将化作微尘。而我有幸,从作者的手记中窥测到了冰山一角。

  最后提到的那首歌,结尾的两句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不必再说更多了。



补遗:继续检索“明月深海”一句,配合上他们的名字,我或许已找到了些许线索,但不确定究竟是不是我想的那样。

—完—


——以下是非同人文风格的评——

  分析细节的时候忽然灵光一现,玩了这么个花,往上多套了一层。

  云逋这篇《手记》里一些内容也是和我聊过的,记得最清楚就是最后的《临江仙》,讨论了好久怎么表现这种感觉,修改的几次我也看了,成品效果真的很不错。

  挖细节挖得我有点懵,感觉总少了细节,尤其是我中间没检索到的那句……私下问去了,脑壳疼。

  这个角度很棒,从旁观者角度去看。那一切的内容都无法更改,只能挖掘蛛丝马迹。或是像COC TRPG里面不断探索可能的线索,亦或者像玩RPG里面需要自己发掘的支线。自己拼出的拼图,总是最有成就感的。

  几段场景和“我”心理的描写也很有灵性,譬如最后那段火焰和歌声(我承认我事先就看过了),曲终人散,而“我”成为了最后的见证者。历史上有太多人与事湮没在时光之中,纵然青史留名,后人也不再能知晓,那些人到底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

  文章结构也是合理的,尤其是第二章结尾和第三章开头的转换,从读书转到“我”,感觉是过去与现在的交织,以及梦境与现实的融合。

  有几个点,个人认为有些累赘,可斟酌。如第一章结尾“他们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这句,其实上文已经能表达出来这种疑问了,再加上恐显冗余;还有第二章里面“真是让人羡慕的感情”,全文感情线索很朦胧,这句则恐直白。但这些也就是个人所想,并不影响全文的逻辑与感情线。

  我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还是中间选择《会唱歌的鸢尾花》这个设计 ,放到全文背景考虑,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时代的局限与悲哀。

  愿每个人都能够告诉全世界,自己爱着的人是谁。

  上面这句有点跑题,但确是心中所想,就放在这里吧。

—完—



不熟悉这对CP,但是这篇文的诞生我是一直注视着的。也因此,上文用的是完全不知情旁观者的角度去书写,若有纰漏,请多包涵。



评论(4)
热度(32)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