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为生命。
成分查询请看置顶,感谢。
银英/琅琊榜/科幻/方舟/三国

芳华水恋

© 芳华水恋 | Powered by LOFTER

读《归嗣》浅见

鉴于这几天连开学带搬家弄到智商不断处在-1的过程中,我就跟着这篇的结构一点点回复了(喂

收到教师节礼物实在是非常荣幸!好基友就行了,写作这事儿,共同探讨嘛ww因为我也在思索我写东西中的一些优缺点,并且一起理思路简直超赞w(哇这么说起来我十六章还没动笔……die)

我和十洲的人品一定有保证的哈哈哈哈哈感谢信任!因为我自己是绝对不吃生子的,所以动笔的时候就专门注意在开头警告里面写了“生子设定”而不是“生子”,仅有设定,包子不存在的√

关于结局的问题,第二个结局确实是更符合大众化思路的。但是在我这里,只有第一个是真的。有太多无名的英雄,他们的牺牲不为人知,尤其是在极端的背景之下更是如此。

这是我自认为最锐利也是最疯狂的一篇文,当时除了出于对于无故生子设定的极度厌恶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那时我正值严重的抑郁发作状态。那时几乎每天很少跟人说话,除了去医院之外就没了交流。租住的小屋只有我一个人,空空荡荡的,总觉得我如果死在这里,都不会有人知晓。

无尽的寂寞,孤独,不知道身边人何时能归来。

梅长苏的那个单间,参照的就是我一个人躺在双人床上望着天花板时的感受。会想到呐喊与抗争,会想到死亡与毁灭。连哭泣都不被人听见,歇斯底里的号哭也不过归于沉默。

这才有了《归嗣》。

第四章起大段大段近乎意识流的描写,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随心而动可以写出那么疯癫的文字,可以把文字磨成匕首,扎在自己心里。

这里面也许有一点点punk的反抗意味吧,但我是悲观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人物,逆所谓潮流而行的先驱者,最终留名的,也不过寥寥数人。

这篇文中的爱情的确近乎符号,因为是两个“异类”的相遇。人毕竟是群居动物,他们孤独太久了,禁锢在可怖的牢笼之中,看不见救赎的光芒。他们即是彼此的救赎,到最后,抗争是必死无疑,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如此。但那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得到了爱情,但在爱情之外,更多的是共鸣以及随之而来的勇气。之前没有契机去发出石破天惊的呐喊,而现在有了,更有彼此作为最后的依靠,成为疯狂世界中最后的温暖。

死亦无憾。

还写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DNA是最明显的,并且DNA的图形也成了最后本子里的一个重要素材,从扉页开始,贯穿始终。DNA的想法是凯特提出来的,当即采用。当然还有方尖碑之类的场景,至于我当时到底想着什么写的,就先不赘述了。

自己不回头看也想不起来太多,七零八碎地凭着记忆写了这么一堆。

其实它还算记得清楚的一篇……毕竟我看自己的文也就这篇看的最多2333

PS:里面出现的几个数字我没记错的话几乎都是玩自己的梗,比如本科的学号、宿舍号之类的(……

再PS:不外链开车真好(?

江云逋:

  祝我的老师 @芳华水恋 教师节快乐(?)
  一直跟水哥说要给她写《归嗣》文评,但是一直没动笔,拖到教师节觉得不该再拖了,总该答谢一下水哥的n次点拨和指导教学23333
  作为学生,我没有能力评老师的文,作为读者和基友(厚脸皮自封的),就……可以谈一谈个人感受?
  《归嗣》是很久以前看的文了,一向极度排斥生子设定,所以虽然很爱水哥的文,但看到生子设定,还是完全没了读的打算。(后来脸都打肿了)
  奈何首页十洲太太在更新《星叹》的同时也每天不落地推荐《归嗣》,水哥也推荐她的,本着对她俩人品的迷之信任(?),还是忍不住点开看了。(很久以后才知道这是她俩联手搞事……)
  没记错的话,我第一次看的应该是第六章。开头就是一个惊雷:“如果一名育者是不孕症,那你觉得作为育者,这个人还有用吗?”就是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这不是一篇正常意义上我会厌恶的那类生子文。极度荒谬的设定下,隐含着作者的思考和探问。当放大了不合理的某一方面时,讽刺的效用总是格外有力。
  接着直接读了结局。实话说,最喜欢的结局是第一个。我以为这是最符合全文走向的结局。他们反抗也好,逃亡也罢,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追求获得作为人的尊严的希望。那时候他们是无暇顾及也没有考虑过唤醒别人的。假如有唤醒世界的意愿,或者认为自己的死亡对变革有意义,那萧景琰在行刑前就不会只说那么一句话。
  也许是因为太过绝望了,他们没有奢求未来,只是扭转自己的命运都已经太难了。
  第二个结局大约更符合主流的期待,以为流血必定有意义。但事实上,有些牺牲来不及产生意义,有些牺牲不被载入史册。
  这个结局虽然有些天真美好,但确实能让人感到一点安慰。从艺术性来讲二者不分高低,但后添的结局毕竟不如前一个严丝合缝。
  时隔很久重读《归嗣》,这次从头到尾读完了,发觉《归嗣》虽然歇斯底里,但仍然保持着水哥一贯以来严密的逻辑链。剧情一步步地推进,种种看似散乱的线渐渐收紧,只留下最后一个不可突破无法避免的出口。
  《归嗣》采用的叙述方法很有意思,只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来阐明世界观,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情绪和线索都转入暗处了,很多文字看似平淡,其实已至情绪的高峰。
  最初的时候,无论是萧景琰还是梅长苏,虽然都对这样的秩序嗤之以鼻甚至厌恶,都被人看作“异类”,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坚决反抗的决心,更多时候都在随波逐流,只是用沉默来消极地表示自己的抵触。直到遇见了另一个“异类”,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似乎不是那么疯狂,或者说,自己应该是个“正常人”。随着他们对彼此了解的深入,他们的思想产生了更多的共鸣。于是原本是冷漠的、把一切当作程序化的任务的见面和发生关系,开始变了味道。
  如果一切都按部就班,那他们或许也不会真的做出过分出格的举动,而只是在这个制度下互相支撑和取暖,期盼那个遥不可及的十年之约实现。但是随着剧情的步步推进,畸形的社会制度和观念裹挟着他们,推着他们往前走,迫使他们不得不为了自由而抗争。说是“自由”或许不够妥当,应该说是为了“像真正的人一样活着”。
  我不认为他们的逃亡完全是出自爱情,也许最初的冲动是源于爱情的,但更多应该是因为他们虽然保留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却始终被迫如同畜牲一样地“活着”。逃亡其实是在追求光明,不是追求长久厮守完美无缺的爱情。人性被压抑得太久了,制度下的走投无路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期待获得过的爱情只是爆发的导火索。
  梅长苏的不孕症让他们意识到,在这样的制度下,是不容抱有侥幸的。假如再不反抗,就只能迎来毁灭。不只是肉体上的毁灭,还有独立清醒的思想也会随之悄无声息地消亡。
  假如不做什么来反抗,那就与这种畸形制度的拥护者和帮凶无异。
  于是,一直以来暗藏在灵魂中对生育至上观念的抵触,最终在合适的时候爆发,演变成了彻底的抗争。这时候他们宁愿死,也不会愿意继续随波逐流地活着。
  一切的发展都有迹可循。
  在逃亡的计划和路途中,作者似乎在不断地给予一点微薄的希望,但其实在一些暗示中已经能读出注定的结局。
  绞架上的绳索在慢慢缩紧,最后通向的道路只有死亡。
  而他们的死亡,激不起一点浪花。
  人类依旧笼罩在断绝后代的可怕猜想里,只顾着把基因流传下去,拼命地想扩大种群,以延长人类统治这个世界的时间。
  执行萧景琰死刑的刑台上,刻着DNA的纹路。DNA其实贯穿了整篇文章,从第一句话开始,就在强调繁衍,繁衍是“为了全人类”,是丰功伟绩。一切看来不合理的制度都是在为繁衍服务。繁衍又和人类的DNA密不可分。似乎可以这么认为,反人类罪,就是妨碍了人类把DNA无限地流传下去。所以就连处决罪人的刑台上,都在反复地申明着DNA。人们以为DNA通向人类长久统治世界的坦途,其实通向的是一条灭亡之路。
  私以为《归嗣》中的爱情,更像是一种象征符号。两个人对于彼此、对于繁育后代的过分漠视态度,是他们最初互相吸引的关键。他们嗅到好似同类的味道,于是慢慢去探求对方的思想。他们从对方的身上找到了认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前以为自己是疯子,而对方的存在让他可以“合理”地存在在世界上,让他有底气说“我没错,我不是疯子”。对于和自己本质相似的人,他们不会设置太多心防。于是他们获得了爱人的能力,但这种爱,爱的是他让我“存在”吗?还是爱自己的不孤独?当然这未尝不是一种爱,如果有机会也能更广地延伸,成为一份不扭曲的爱情,可惜他们没有这个机会。
  这份爱情本身,其实也意味着一种抗争。有爱情才有人性,才有尊严,才有伦理,才有合理的秩序。
  有了这些,人才是人。要想真正地活着,就不能只被繁衍后代的欲望统治大脑,而应该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和反省矫正的能力。
  为自由和尊严而抗争,勇于去打破陈腐的秩序,有自己的尊严和灵魂,哪怕这时间很短,也算是真正地活过了,就算死,也是真正的人。
  水哥总说《归嗣》是她的巅峰之作。确实,《归嗣》的文字绵里藏针,看似平淡,其实格外地有力,带着股歇斯底里的疯狂劲。总有种刀锋划破皮肤的凉意。现在再读,也许是我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与从前不同了,一旦稍稍结合现实,常常读至一半就毛骨悚然,不敢继续。
  好的作品,能让人学会审视和反思。我觉得《归嗣》做到了。
  以上均为个人解读,当然和作者的意愿不会完全一样。事实上我觉得顶多能重合三分之一(。)
  第一次写文评(?),胡言乱语,不知所云。
 

评论
热度(17)